close

翻譯社

2017-08-26 03:53結合報 余光中

閱報驚悉以往教育部定的文言文在課本中的比例,已由四十篇一減再減,直到目前的唯一十篇;乃至有人擔心,或有一天會全被刪盡翻譯一說文言文的去留也容高中生列入投票。那就更危險了,其實學生是巴不得完全不選文言的。

其實今朝連白話文也已經變得半通欠亨了。例如:「這不屬於他研究的範圍」,「那是屬於今世界午的景象形象報告」,「屬於」都是冗詞翻譯又如:「他終於被升為主任」,「被」有需要嗎?再如「他為本身倒了一杯茶」,當然是為本身,沒必要指明是為誰。

文言文之主要言者已多,它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翻譯胡適為了推行新文化,不免過度強調了文言文之弊端。天成翻譯社自己的作品,固然從眾,基調是白話但是碰到某些場所,例如避免白到張口見喉,白到不耐品味,我就會求援於文言文的涵蓄與權威,用些典故,或引些名句或成語翻譯所以我常常解釋本身的文章,是「白以為常,文以應變」翻譯

中國古典的遺產,經千百年的裁減到天成翻譯社們手裡,是一筆現金,不需繳稅翻譯唐宋八大家中,有五家最少兼為大詩人,怎可一筆扼殺?今朝台灣的散文,愈寫愈聰明,愈繁複,愈古靈精怪,真能跨越韓愈和蘇軾嗎?

我在美國,除了中國文學外,也教過兩年英文。美國固然強大,但依然不廢英文,很多教課書裡,仍選了莎士比亞,乃至華滋華斯與丁尼生翻譯美國之大,不能否認英國之長,更未將英文改稱美文翻譯最多只能像在台灣,把流行的英文改稱「美語」。

反過來,台灣之小豈可否定中國之大、之久,而擅稱華文為外語?很多台灣遊客從大陸回台,竟說為何大陸人措辭好像台灣話翻譯這麼說,不是把閩南話說成像台語,等於說父親長得像孩子嗎?

聽說新課綱減文言文之餘,反而增加了日人漢文作品的選項。假如所加的是川端康成、夏目漱石,或一組饒有禪意的俳句,台灣的學生還可以學到日本文學的精華,可是新課綱入選的不是這些,也太政治化了。

今朝的執政者,親日而排華,不遺餘力翻譯不外日本的學者卻熱衷於研讀左傳及其他漢文典型。捨近而求遠,台灣在朝者恐難逃歷史的公評吧翻譯

(作者為中山大學榮譽傳授,本文為響應王基倫傳授之卓識而作。)

****

結合/幼稚症當道:當教育走向平淡主義
2017-08-27 01:53結合報 結合報社論

教改廿年,以學習減壓及廣設大學等稀釋手法,使台灣的教育品質墜入了幽谷。最近一波的課綱鼎新,則正在重蹈同一複轍,貪圖以「尊重本土」和「網路票選」的體例,到達「歷史去中」、「文化去菁」的目的。當政治粗暴地參與教育,其成效,只會促使教育愈發走向平淡主義,這是在戕害台灣,而不是愛台灣翻譯
教育部課審會今天將會議審查高中國文新課綱。在此前夜,多位中研院院士和教育界人士均呼籲:高中國文課綱不該淪為意識形態的對象,文言文比率也不宜再下落;不然,當其他國家都在增強中文教育,台灣學生將來的競爭力堪憂。我們認為,課審代表要慎思本身的責任,不要為了逢迎社會的「幼稚症」潮水,而表演「尾巴搖狗」的倒退場面翻譯

確切,當時代和社會在變,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不能不隨著改變,高中國文亦如斯。但我們之所以要提起廿年教改,就是在提示大師:縱使改造口號喊得再響,若缺乏焦點價值,或手段失當,終難殺青目標,乃至可能背道而馳。舉例而言,「快樂學習」是教改的首要訴求之一,接續強調學習減壓,削減課程難度。如許浮淺的想法,其實只是將教育的標準線不休向下調降,效果便造成學生進修念頭與成績均普遍降低。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滿足校園低標學習的學生,必須湧向補習班尋求補充;其後果,則帶來學生更大水平的分殊化,中層學生則大大被往下拉。

回看此次國文課綱的爭議,核心其實不在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而在本土化意識凌駕了經典的尋求翻譯事實上,最近幾年高中國文文言文的比重一向在下降,而此次之所以激發爭議,首要是課審會的高中生代表要求再大幅下降文言文的比重。更可議的是,他們自行提出一些經典文章放在網路上,肆意由不特定對象票選,居然是以產生了所謂的「經典選文」,此中還包羅被誤認為「灣生」的日本人之作品。其進程之輕率與荒誕,使人難以置信,真的就要放到講義中當做教材嗎?

深一層看,國文課程的進修,並不單純只是語文的練習或模彷。它更主要的目標,是在透過古文的研討,讓學生熟悉不同時期的不同社會情境,領會作者的關懷與思惟,甚至透過分歧時空的想像來反思當今社會的問題,並是以而養成恢宏的器識和卓著的目光。從如許的角度看,講義本來就沒需要陷入獨尊「唐宋八大師」的迷思,因為像詩經、莊子、孟子中均有許多高中生會感興趣的文章,值得納入。至於高中組課審代表稱,文言文太多會「磨光進修興趣」,不外是他們拒絕進修的推辭而已。

歷經太陽花學運洗禮後,一波「高中生反洗腦課綱」活動繼之而起,然後教育部民粹地將學生納為課審代表,當然會致使今天教育目標變形走調的場合排場。說穿了,這股唯青年是尊的潮水,實際上是一種「幼稚症」崇拜;對風風火火的太陽花而言,這是一種沈淪,而不是晉升,但教育部對此卻毫無自發。包孕洪崇晏辱罵差人「下賤、下賤、小孬孬」,卻被高等法院以「善意公道評論」為由判決無罪,也是這類「幼稚症」崇敬的表徵翻譯試問,如果遭到過比力良好的國文教育,一位以改造自許的大學生,怎麼會只剩下「輕賤、下流、小孬孬」如許的辭彙?如果沒有幼稚症,高院法官又若何認定這些字眼是「善意」及「公道」?

這次的「文言與白話」之爭其實是一個假議題,它首要的目標是要「去中」,在文化上自天成翻譯社限縮在台灣的「地區主義」。要問的是,把陶淵明、韓愈、蘇東坡打為「中國人」,能壯大台灣的文化內涵嗎?而唐宋八大師又有誰識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幼稚化偏向越是強大,教育將越走向平淡主義,這是我們的正告。

課綱﹒太陽花學運﹒教育部

*****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2017-08-27 02:42聯合報 王硬朗


學者25日頒發連署聲明,呼籲高中國文課綱應拋開文白比之爭,不應淪為意識形態的東西...
學者25日揭曉連署聲明,呼籲高中國文課綱應拋開文白比之爭,不該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 結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杜建重/攝影
近卅年來,每逢教育部調劑課綱,社會必然呈現兩個對峙陣營,雙方都把教育問題上綱為政治問題,這次高中國文課綱的文白之爭也是如此。
李登輝時期的八八課綱,和陳水扁期間的九五暫綱與九八課綱,都被批評為涉及台獨意識與皇民史觀。馬英九期間的九九課綱、一○一課綱與一○四課綱,卻被反攻有去台灣化之嫌翻譯蔡英文政府正在研擬的一○八課綱,也被否決人士以文化台獨評之。

此次文白之爭的重點包括:其一,新課綱大幅降低國文的文言選文比例;其二,文言選文開放網路票選;其三,網路票選十篇中有六篇屬於台灣題材作品。

現行課綱中的文言選文,比例占百分之四十五到六十五閣下,但新課綱卻可能將比例降為百分之卅,乃至更低。也就是說,新課綱的高中國文,個中文言選文可能最高廿篇,起碼十篇;高中生每年祇要浏覽個位數的文言選文即可。

至於史上頭一遭網路票選出來的那六篇文言選文,之所以引發爭議,緣由之一是,網路票選具有專業性與代表性嗎?之二是,票選文章都足夠經典到可列入課綱教材嗎?

以蔣渭水為例,他雖是台灣史上少數能喚起民智的政治與文化魁首,但他並不是以文章見長而留名青史,他被票選的文章又是仿韓愈之作,仿擬之作,稱不上經典。再以黃叔璥「赤崁筆談:海船」為例,這篇文章瑣碎到不乏「出海一名、舵工一位、亞班一位」如許的文字,與經典標準相距太遠翻譯日人中村忠誠被票選之文,引用詩經的地方觸目皆是,要列名高中國文選文也其實有段距離。對陳肇興的「番社過年歌」,阮蔡文的「大甲婦」,固然也可以用同樣標準加以查驗。

況且,現行高中國文中已有郁永河、連橫等人的選文,如果課綱委員能選出比他們更好的台灣古典文學作品,誰曰不宜?誰又會反對?可見,問題其實不在於選文到底屬於「中國題材文言」或「台灣題材文言」,而在於其事實是不是屬於經典文言。

再談文白比例之爭。胡恰當年雖是白話文運動的旗手,但他在白話取文言而代以後,卻曾屢次寫文章表達他對中學教授文言文的定見,例如「課堂上沒有逐字逐句講解的必要」、「學生應當課前查字典,本身加句讀」等,可見,他曆來不曾「以白話為絕對之是,以文言為絕對之非」。

更何況,與胡適一樣倡導白話運動的人,都有豐厚的古文素養翻譯魯迅的白話文學長留青史,但如果他不曾受古文薰陶,又怎能寫出「豈有激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如許的舊體詩?張季鸞的大公報社評一言而動世界,但若他不曾瞭然於古文精華,罵蔣介石時又怎能寫出「累累河畔之骨,淒淒夢裡之人,戰士殉生,將帥談愛,人生不平,至此極矣」如許文白夾雜而融合的文字?

台灣高中生本日雖非魯迅、張季鸞,但焉知日後有人不是?多讀幾篇經典古文,其實與促進他們的語文能力關係不大,而與厚植他們的人文底蘊有關。可見,文白比例值得關心,但課綱委員是否以人文導向選文,和中學老師若何改變教授文言的方式,更該關心。

至於,像巴夫洛夫反應那樣的逢課綱必鬥的制約性匹敵,應該從此休矣,鬥了卅年,既鬥不出什麼新幻術,也鬥不出一個新規範,不累不煩嗎?豈非台灣非要像狗咬尾巴那樣,永久原地打轉?(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傳授)

課綱﹒台獨﹒世新大學

*******

wiki 中國話 (歌曲)
〈中國話〉是收錄於S.H.E《Play》專輯的首波主打歌,由中國創作人鄭楠作曲,並和作詞人施人誠配合填詞的歌曲。跳脫以往主打歌的模式,挑戰中國最傳統的繞口令,並融合電子、舞曲、嘻哈、RAP,是繞口令與RAP混血的新曲風[1]。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代,該歌曲也作為須眉跳水競賽賽場的佈景音樂利用[2]翻譯

爭議[編纂]

〈中國話〉將繞口令放在風行歌曲中作新測驗考試,但歌詞內容被臺灣意識較為濃的臺灣網友指斥為「市歡中國」[4][1],認為通行於華人世的華語不同等於中國話[4]。更有網友批評此歌有諂媚中國大陸及造勢的嫌疑,也有很多臺灣及大陸的網友也認為S.H.E是為了逢迎大陸市場而演唱此歌[4]。不外華研國際音樂和其他網友持反對定見,認為音樂與政治應分隔隔離分散,乃至不能等量齊觀[4]。
2007年4月30日,中央研究院研究助理胡其瑞說:「比來偶像集體S.H.E頒發了一首名為〈中國話〉的新歌……她們所以出這首歌,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她們想要在中國大陸開辟市場,進而以這個主題為歌曲,來『討好』那十三億人翻譯然則,沒有人敢這樣提出來指摘她們,因為:用這類『親共賣台』的論調拿來評述超人氣的少女天團,就像在路上告知人們王建民的球投得欠好一樣,生怕很難活著回抵家裡。S.H.E之所以出了這首新歌,其實正申明了現在的國際事勢……『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全球都在說中國話』,這些歌詞把一個事實寫得極盡描摹:一個新興的中國正在崛起。……中共此刻正日以繼夜地創造『中國奇蹟』,而天成翻譯社們卻日以繼夜地玩起了『台版』的文革,難道兩岸的人都得嘗過一次『十年大難』才算平正嗎?」[5]
2007年5月2日,《自由時報》登載台獨色采光鮮的世新大學傳授李筱峰與作家楊青矗的投書反攻此歌,李筱峰說:「身為台灣人,如此稱讚用飛彈瞄準我們的國度,實在稀裏糊塗!……歌詞所指的『中國話』隱含了強烈的我族中間主義,華語怎麼會是中國話呢?新加坡人也不會說自己說中國話吧!……這首歌幼稚、對台灣無益,唱這首歌只是扶助北京的中國做統戰罷了。……中國人權低落,不懂為何要唱歌稱揚?幼稚到頂點!……藝術沉溺墮落到這類境界,等於是中國霸權的宣揚品、政治的幫傭,哀哉啊!」[6]楊青矗說:「年紀才20多歲的S.H.E唱中國話,我只能說:這代表國民黨殖民台灣殖民得很成功,『台灣話』在年青這代完全被消滅,因為講中國話的就代表中國人啊!若是S.H.E唱這首歌背後有隱藏意識形態,那就是一種統戰;若是沒有,那就是蒙昧!因為無知而做,就是被國民黨奴化而不自知,S.H.E若知道了就應當終了翻譯」[7]
2007年5月3日,《自由時報》報道此歌「引發很多台灣網友反彈,罵她們『捧中國的LP(卵脬)』」,但並未標明原文出處;該文並選擇性引用新浪博客網友晴山滴翠的談吐:「之前有傳說風聞說,S.H.E在日本訪問時,有日本記者問到:『翻譯公司們是中國人嗎?』她們三個一路回答:『No!No!我們是台灣人。』而今的做法是不是在學楊丞琳報歉、趙薇代言抗日遊戲,來消弭本身的思想污點?還是僅僅看在錢的份上,拉民族情感為自己謀私利呢?」[8]但也沒標明晴山滴翠原文出處[9]。同日,華研國際音樂開會,抉擇:㈠不撐持《自由時報》偏頗談吐、㈡不承認《自由時報》有立場的報道、㈢不共同《自由時報》會見、㈣S.H.E同年5月4日上HitFM告示和5月10日發片記者會,都不發出採訪約請給《自由時報》。同日,S.H.E示意「很高興這麼多人注意到我們的歌,但也很遺憾這首歌被當做政治炒作的工具」,華研國際音樂表示不會因《自由時報》的偏頗報道而改變專輯收歌計畫與S.H.E宣揚行程;施人誠則在其《Xuite日誌》部落格揭曉文章〈台灣入手下手文革了嗎〉反攻,《自由時報》下筆的記者是「文字警員」、「文字獄卒」,並嗤笑《自由時報》:「有本領去反攻媽祖遶境時那千萬萬萬向湄洲女子林默娘下跪的老百姓,他們向大陸人下跪耶!」S.H.E的歌迷則在《無名小站》架設一個部落格號令「離開政治,只要音樂,縱情play」(www.wretch.cc/blog/big911&article_id=8927784),並在S.H.E官方網站號令拒看《自由時報》。對此,《自由時報》副總編輯鄧蔚偉默示:「不予置評。」[10][11]
2007年5月4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傳授杜忠誥攻讦,民主進步黨的意識形態二分法讓台灣民眾都墮入「不是台灣,就是中國」的族群撕裂,所有人都在搞無聊的二元對峙,目下當今連風行歌曲的歌詞都能拿來作文章;並不是不以「台灣」一詞定名的器械就掃數都是中國化,中華文化不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台灣政客倡導台灣本土化運動過了頭,把中國化界定是「媚共(親中共)」,如許的概念是把數千年的中漢文化矮化成只有五十至六十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12]翻譯
2007年5月5日,鄧蔚偉(電子報版無簽名)在《自由時報》的專欄〈剪刀集〉指摘:「華研唱片搞出來的〈中國話〉,自己就是一種『哈』中國市場的『政治操作』,才會寫出『中國人好伶俐、中國話好優美』的白痴加三級的噁心歌詞。……現在被網友罵到不行,再經《自由時報》報導之後,唱片公司顯然惱羞成怒,反控《自由時報》『政治操作』,這就是『惡人先告狀』的活生生例子。……嚴酷地講,這個事務在唱片公司的操弄下,S.H.E可說是無辜的。可惡的是,一個唱片公司的貿易操作,要曉得本身承擔風險;操作方向錯了,自己就要負責,就要認了。不要再強勢的指責媒體,並且干涉媒體的採訪自由;這種做法,就連成龍都不敢,真的不知道一家台灣本土唱片公司為什麼如此囂張?」[13]
2007年5月5日,藝人李明依在其主持的中廣風行網節目《5年6班》譏笑,《自由時報》刻意找豬頭皮、林昶佐、大支等台自力場光鮮的人反攻此歌[14],「憑什麼他們就代表台灣藝人?為什麼不來問天成翻譯社或陶晶瑩、周杰倫、方文山?」蘇打綠主唱青峰呼籲「讓創作歸創作」,但願大家不要預設立場對待此歌。藝人吳建恆說,他曾在其主持的中廣風行網節目《文娛e世代》播過這首歌,對於此歌押韻的歌詞和繞口令印象深入,感覺佈滿音樂創意與新穎感,對《自由時報》認為歌詞「媚中」的看法不以為然[15]翻譯同日,施人誠在其部落格揭曉文章〈一則預設立場的新聞操作〉反攻,《自由時報》先預設立場,再選擇性援用網路文章、選擇性接見藝人與學者,先審判、後找證據,故意忽略其他聲音;他說:「歌詞當然可受公斷。而《自由時報》如許偏頗的報道,只顧本身立場與意識形態而昧於事實,順者昌、逆者亡,絲毫不顧媒體專業操守與新聞倫理的作法,固然也可受公斷;這類媒體,何敢侈言新聞自由!」[16]
2007年5月6日,《台灣蘋果日報》專欄作家木瓜霞譏嘲鄧蔚偉在〈鉸剪集〉對此歌的指斥:「該回歸娛樂新聞版本質,不要扯政治。《自由》不幫本土藝人也就算了,還胡亂硬插政治標籤製造分裂,這才叫『見縫插針』翻譯〈鉸剪集〉不僅亂剪創作自由,還硬把〈中國話〉淪為政治炒作,真是前所未見的『影視名人版』。阿霞很想問問鄧副總,用什麼東東寫稿啊,不就是『中國字』嗎?難道用的是『台灣字』?阿霞是否是也能夠套《自由》罵S.H.E的邏輯,說鄧副總寫稿『熱臉貼中國冷屁股』?」[17]2007年5月8日,鄧蔚偉在〈剪刀集〉回批《台灣蘋果日報》:「一首歌的內容包括歌曲和歌詞。S.H.E唱〈中國話〉事務,起首來自網友對歌詞內容的批評,歌曲的部門沒有任何定見,也就是對音樂部分並沒有批評;華研唱片和《蘋果日報》所謂『音樂的歸音樂』的辯解與評論,底子攪渾是非翻譯假設有一首稱譽揚吸毒、勉勵性侵,後果被人品評,還有人能用『音樂的歸音樂』來辯白嗎?…… 《蘋果日報》呢?它就有如不時占領大量版面的『中國黑心貨』,天天販賣他的『凶事+屍體』、『黑道+赤身』商品;黎智英老闆若是想做一個踏踏實實的生意人,就不要再行使蘋果之名來摧殘浪費蹂躏蘋果了,請改個名不虛傳的報名吧!」[18]
2007年5月6日下午,S.H.E在高雄市舉行《Play》首賣簽唱會,S.H.E暗示:「其實歌迷一向以來都特別很是支撐我們,天成翻譯社覺得S.H.E最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19]
2007年5月7日,藝人吳宗憲報複品評此歌「捧中國的LP」者:「會如許抨擊她們的人,很智障!把智商拿出來好欠好?新加坡有個藝人叫Dick Lee,他也寫過〈講國語〉啊。如果否決我的人,來跟我講台灣話呀,天成翻譯社還能旁征博引。」吳宗憲繼續說:「這是語言優勢問題,豈非學英文就是抱美國人大腿?」[20]
2007年5月11日,中華民國交際部研究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世忠說:「在現階段兩岸政治交際延續僵局對立、文化與民間交換卻有增無減的情形下,『中國話v.s.台灣話』所激發的深層辯證,應當超脫『愛不愛台灣』或者『政治該不應干預音樂』的簡單二分思維,務實地認清『中國早已藉由舉行奧運發動周全國際宣傳戰』這項事實,進而鞭策台灣的『公共外交』、建構新的『台灣品牌』以改正兩岸在國際宣揚成效的不平衡現象翻譯……S.H.E的〈中國話〉之所以引發爭議,恰是在於台灣唱片公司與藝人的單純貿易考量決定,巧合地呼應中國國際宣揚的策略,因此碰觸國內敏感的兩岸政治神經。與其批評藝人『媚中』,不如反求諸己。根本治理之道在於政府可否有效整合國際文宣資本、創造一致的『台灣新品牌』,同時強化『文化交際』與『公共外交』的鞭策翻譯」[21]
2007年5月21日,《台灣蘋果日報》報道,雖然此歌在台灣惹上政治話題,但專輯《Play》仍攻佔g-music與五大唱片發賣排行榜冠軍,g-music市場佔有率並創下52%、僅次於記載保持人周杰倫〈七里香〉的55.25%[22]翻譯
2008年2月4日,前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田欣說:「實際上是,固然中國對台灣各式打壓,但台灣人民卻並不認為我們在危險中,是以不感應危險,更沒法視中國為敵國;不認為中國是敵國的人,天然沒法將台灣意識轉化成為政治選擇。越來越多懷有台灣意識的台灣人,並不排拒與中邦交流,也不認為台灣必然要與中國敵對;這些台灣人明顯無法被民進黨單純的『愛台灣』主張所打動翻譯除非台灣與中國真的産生衝突,不然他們只會因他們對政黨或政治人物的印象來決意他們的支持對象。……民進黨要能延續成長,必須懇切面臨正持續成長中『不反中的台灣意識』這個課題翻譯」[23]
2015年1月6日,豬頭皮說:「S.H.E唱了〈中國話〉果然順遂登上央視春晚,這梗概是研究『中國身分對台灣唱片業影響』的經典案例翻譯不外,是央視製作單位要求要來上就必需弄個歌唱中國的歌?或者S.H.E這邊先弄了,然後自動投懷送抱?」[24]
2015年8月7日,世新大學傳授李功勤說,陳水扁當局將「中國人、中共、中國」三個概念劃上等號,共同教科書宣教,造成台灣對峙加重[25]。
2016年1月24日,作家胡又天說,台灣人的中國認同已在李登輝政府時期的中後期逐步被本土主義與台獨思惟削弱,2000年陳水扁當局執政後更著意加劇此趨向;加以台灣新一輩青年對中文傳統漸漸陌生,中國主題的台灣流行歌曲遂難再會到如以往般嚮往遠大款式、深遠情懷之作,取而代之的是淺碟化、片面化的「中國風」(例如方文山的詞作),或是抽空原有寄意、以不經意的解嘲與戲謔取而代之(例如王力宏、糯米糰版〈龍的傳人〉)翻譯主流中亦有面向中國大陸市場、逢迎大國夢的作品,例如S.H.E的〈中國話〉,「但是便被偏向台獨的學者與民眾凶猛批評,其詞又只是搬弄一些繞口令與簡單的炫耀,也讓心向中華者難以迴護」[26]翻譯
2016年11月28日,政治評論家孫慶餘說,為了設立建設及強化民主社會的主體意識,必需抛棄中漢文化中「壞的部份」、也就是「政治洗腦」的部份,但毫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否決中漢文化或去除中漢文化,而是維新式的去蕪存菁;中漢文化其實不等於「中國化」,古代中國分歧於現代國度主義式的中國,「去壞的中華文化」不等於「去中國化」;中漢文化毫不是台獨激進派人士所以為的「異質文化」,而是與南島、荷蘭、明鄭、清朝、日本、歐美等身分共同組成「台灣文化」[27]。
此歌原歌詞繞口令的「扁擔長 板凳寬」,誤成「扁擔寬 板凳長」的毛病描寫,也遭到評論。



文章來自: http://blog.sina.com.tw/blackjack/article.php?entryid=664799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awsonp736m7 的頭像
    lawsonp736m7

    這裡是和天成翻譯有關的地盤,歡迎到訪我的BLOG!

    lawsonp736m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