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 」內的字義,何者
A
「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翻譯」句中「見」字的讀音與下列何者相同? (A)斯不自「見」之患也 (B)「見」意於篇籍 (C)時窮節乃「見」,一一垂圖畫 (D)高祖發怒,「見」於辭色【解析】(B)通「現」,音ㄒㄧㄢˋ。出現;閃現;體現翻譯(C)通「現」,音ㄒㄧㄢˋ。呈現;展現;表示。(D)通「現」,音ㄒㄧㄢˋ。泛起;閃現;表現。
19.
以下「 」內的詞語诠釋,何者有誤? (A)遷化/滅亡 (B)人多不「強力」/勤懇努力 (C)徐幹有「齊氣」/氣焰安穩 (D)「仰齊足」而並馳/舉頭齊步。
以下有關建安七子的論述,何者准確?
(A)公幹長於五言詩,曹丕評他和而不壯 (B)孔璋長於章表書記,但不克不及持論 (C)皆為漢獻帝 建安時期作家,個中孔融曾被譽為「七子之冠冕」 (D)偉長擅長辭賦,而語氣舒緩,著有《中論》。
D
時有「齊氣」:指文氣…. 8.未能「稱是」: 9.未能「持論」: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限」,兩者是指:
(A)文章、經國 (B)文章、不朽 (C)年壽、榮樂 (D)年壽、文章翻譯
B
儔: 14.「闇」於自見: 15.銘「誄」:
A
曹丕《典論‧論文》一文中,認為文學批評者必需具有什麼態度? (A)於辭無所假 (B)仰齊足而並馳 (C)見意於篇籍 (D)審己以度人。
A
C
B
以下何者為同義詞?
(A)托身筆墨/仕途顯達 (B)闇於自見/不見己長
(C)手足之間/天地之別 (D)理不勝辭/不克不及持論翻譯
8.
以下「 」中的字,何者為動詞? (A)「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B)而固「小」之 (C)不託「飛奔」之勢 (D)免於斯「累」。
C
「咸自以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意謂:
(A)自恃其才,各執己見 (B)馳騁文壇,彼此標榜
(C)視闊步,傍若無人 (D)天馬行空,無所羈絆。
超連繫:曹丕《典論‧論文》演義
3.
「文本同而未異。」句中「末異」意謂:
(A)作者看法分歧 (B)氣勢派頭有異
(C)體現形式各別 (D)文之根基事理相同,而價值則紛歧。
50.
C
10.
以下音義,何者毛病?
(A)審己以「度」人/ㄉˋㄨ,思慮忖度 (B)「見」意於篇籍/ㄒㄧˋㄢ,施展闡發
(C)今之「雋」也/ㄐㄩˋㄣ,同「俊」,超卓 (D)揚班「儔」也/ㄔˊㄡ,類翻譯
43.
A
善於自見: 5.不「自見」之患: 6.審己度人: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一句由以下何組文句可以證實? (A)古之作者,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申明自傳於後 (B)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 (C)不以模糊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D)遂營今朝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48.
以下人物何者不屬於建安七子? (A)孔融、陳琳 (B)王粲、應瑒 (C)阮瑀、劉楨 (D)曹丕、曹植。
B
7.
「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翻譯」意謂古之聖賢: (A)隨遇而安,無入而不自得 (B)際遇各有分歧
(C)不因窮達而移其創作之志 (D)文章技能與氣概,非剽竊而致翻譯
41.
C
D
31.
34.
D
「不以模糊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模糊」意謂:
(A)昏暗不明貌 (B)貧困不得志 (C)違反原有之商定 (D)隱藏才能。
4.
D
27.
5.
二
12.
下列何者屬於同義詞?(甲)向聲背實/逆情干譽;(乙)貴遠賤近/貴古賤今;(丙)本同末異/天地之別;(丁)伯仲之間/半斤八兩;(戊)托身筆墨/見意篇籍。准確的答案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戊 (C)甲乙丁戊 (D)甲乙丙丁戊。
三
C
C
B
C
A
蔡伯「喈」: 20.未能「稱」是: 21.「檄」文: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晷。」乃因:
(A)韶光易逝 (B)哀吾生之轉瞬 (C)痛知音之難遇 (D)恨長才之未展。
D
49.
16.
3.
一
D
53.
54.
「不假良史之辭」的「假」字意同於:
(A)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B)「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也(史記.管晏傳記) (C)願為「假」王便(史記.淮陰侯傳記) (D)狐「假」虎威。
D
D
敝「帚」自珍: 5.「掾」屬: 6.應「瑒」:
1.
59.
60.
61.
C
20.
19.
18.
A
63.
62.
曹丕《典論‧論文》進修評量
14.
A
「孔融體氣高深,有過人者;然不克不及持論,理不堪辭;以致乎雜以嘲戲。」句中「理不勝辭」意謂:
(A)理富而辭貧 (B)理屈而辭窮 (C)理直而辭拙 (D)理乏而辭繁。
「有關曹丕與《典論‧論文》的論述,何者有誤?
(A)《典論》之內容大多談文學理論,成於曹丕為太子時
(B)主張文以氣為主,認為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C)天成翻譯公司國文學一貫與經史混合,至《論文》出,始予文學以獨立之生命
(D)《論文》一文,批評文人相輕之通病,而於體裁、風格、才性,及著述之重要,均有精闢之論列翻譯
9.
B
免於斯「累」: 11.「槐」賦: 12.今之「雋」也:
以下何者不在建安七子之列?
(A)王粲、徐幹 (B)陳琳、阮瑀 (C)應瑒、劉楨 (D)曹丕、楊修。
6.
44.
2.
21.
在曹丕《典論‧論文》中,何者在言建安七子自恃其才,互不相讓?
(A)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B)雖在父兄,不克不及以移後輩
(C)咸自以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D)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翻譯
13.
以下作品,年月最早的一篇是?
(A)〈岳陽樓記〉 (B)〈桃花源記〉 (C)《典論‧論文》 (D)〈正氣歌并序〉
【解析】(A)北宋。(B)東晉翻譯(C)三國(魏)翻譯(D)南宋末、元初翻譯
常人貴遠賤近,( ),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 )。此四科分歧,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謎底】向聲背實。詩賦欲麗。
2.
B
以下「 」內的詞語解釋,何者有誤?
(A)節拍「同檢」/一樣法式 (B)古之作者,托身於「筆墨」/文辭
(C)不以「模糊」而弗務/忽隱忽現 (D)家有「敝帚」,享之令媛/喻賤物。
B
4.
A
「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與以下哪一組語辭恰成比較?
(A)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 (B)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奔之勢,而申明自傳於後 (C)不以模糊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D)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